為什麼我批評主動投資?

不管是主動投資還是指數投資,每個流派都有他的特長,甚至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智慧.

如果我們去批評別人的投資方式,是否太不厚道? 有失公允?

換個立場來說,我自己以前也很熱衷於主動投資,所以我對於指數投資人的做法不屑一顧,如果我被指數投資人批評,我也一樣會生氣.

當時只覺得,那些指數投資人真是膚淺,抱著指數不放,只單靠整體的經濟成長來達成財富增長,那要等到什麼時候才能財富自由?

但是,當我確切瞭解當主動投資人有多危險時,我才真實明白,去推崇主動投資真的會害死人!

因為在投資時,和巿場較量的結果並不是只有輸贏產生,而是在這個過程中會產生一群在過勞中渡過一生的人,以及傾家盪產的苦主.(有錢雖然不見得能幸福,但沒錢真的很難幸福)

雖然我看過許多強者,但這類強者絕對是異類.

我看的出自己無法像他們一樣操作股巿,而同時也看得出人群中99%的人無法和他們一樣.(還有一點,他們強歸強,但沒有公佈操作的績效,所以我無從得知他們的績效是否真的高到值得去操作主動投資)


註1:

在2018年的二月六日台灣發生期貨大屠殺.(詳情請點選以下連結)

0206期貨大屠殺

投資5百萬居然能發生輸到5千萬這種事,也真是夠刺激的!

在這個事件當中,許多人家破人亡,伴隨著媒體不再關注,這些人的死活恐怕也沒人在意,但當事人卻可能是每天以淚洗臉渡日.

根據個人和網上朋友交換資訊的結果,發現受害者其實天天去抗議,只是媒體都沒報而已,這實在很糟糕,新聞如果天天報,許多期貨投資者應會警愓.

財經台更是幾乎都不報導這類資訊,這其實也是一種資訊落差.

散戶投資人,經由媒體只能看到成功者那一面,卻看不到活不下去的人那一面,這會使得他們在操作期貨時忘記風險,而把焦點只放在獲利上面.

其實投資人只要問自己,如果這麼好賺,而我是分析師的話,為什麼要將這個秘密告訴一般大眾呢? 除非他只是想要賺取你的交易佣金邀你入坑罷了! 

一般來說,越不利於投資人的資訊越容易藉由媒體放送給一般散戶.(因為最好賺的錢,他們會留著自己賺)

但人性上就是,只要接觸過這類資訊,投資人都會覺得自己與眾不同.

在2018年的十月,美國和台灣的股巿出現近十年難得一見的振盪.

結果在網路上就開始看到有網友在寫畢業文,說自己虧的多慘多慘,再也不敢碰股巿了.

到當年年底,我檢視一下個人當時的資產虧損情況(我個人是採取指數投資),當年度才虧8.5%,還好嘛!

到了2019年一月底,就把2018年的虧損打平,好像沒發生過任何事一樣.

這個例子主要在說明,如果主動投資人因中美貿易戰績效就慘不忍睹,或者是因此而嚇得趕緊離開巿場,此時還能說自己有多好的分析能力,根本是搞不清楚狀況.


註2:

或許在推廣主動投資的人,還是會認為我批評主動投資的方式有失公允、有失厚道.

那我會想反問,為什麼在推廣主動投資的過程中,不敢承認大多數人根本贏不了指數的事實?

更甚者,有不少人是被巿場狠狠痛宰,人生因主動投資而陷入絕望.

但推廣的人卻只把少數幾個人或少數幾次的成功例子拿來大書特書,大部份的失敗例子卻不誠實告知讀者.

這才叫做有失公允、有失厚道吧.

而我為什麼在投資中只推崇指數?

這是因為我還真沒聽過有人因投資指數而傾家盪產的例子(如果是利用指數做價差或選擇策略性的ETF等違反柏格認定的投機方式是不能歸類為指數投資人的)


註3:

如果投資人在2018年十月左右,因接觸到貿易戰等訊息,而後又看到股巿大幅振盪.

因而判斷中美貿易戰的結果會帶來經濟上的嚴重不景氣.

所以有些投資人選擇,要在自己操作的標的跌10%(甚至更多)的情況下,決定停損,暫時離開股巿,等大盤落底後再進場.

但後來的結果我們都知道了,到了2019年一月,大盤卻出乎意料的把跌幅全漲回來.(才四個月左右的時間)

有些主動投資人因沒有持續待在巿場內,使得這10%的虧損並沒有因大盤漲回來而把虧損打平.

投資人如果日後想要贏過指數,第一步就是要把這落後的10%贏回來,然後要再用後面操作的超強績效再去贏過指數.

通常這只是一個很美的夢,因為歷史總會一再重演,最終大部份的主動投資人終將會輸指數,而且隨著時間越長將會越輸越多.


如果這些人只是一小群人也就罷了,我個人和有投資經驗的同事以及親朋好友的實際對話瞭解,他們雖然沒有因投資而到傾家盪產的地步.

但確實有不少人因為投資而損失了不小的財富,幾乎沒有聽過投資股票有賺錢的.(更別說是要贏過指數)

以三十年的時間來看,投資人最終會輸給指數的機率幾乎高達百分之百!

這句話可不是空口無憑,而是數學的特性造成的.(詳情請點選以下連結)

註定要輸的主動投資


然而,一定會有人指出某些極端的例子當通例.(詳情請點選以下連結)

15歲休學成為矽谷搶手工程師

內文中的主角是一名15歲就休學的人,居然能成為矽谷的搶手工程師及Silicon Trip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非常厲害!

此時可能有人會想,台灣的教育和就業環境真是糟糕,沒有學歷就寸步難行,我們真是輸美國太多了!

會這麼想的人顯然中了媒體片面解讀訊息的圈套,事實上在美國真的15歲就休學,大多數人最終都會落入貧窮線下.

大學畢業的薪資會高過高中學歷畢業的人多80%.

此外,大學畢業的人,在機率上來看,無論吸毒、家庭暴力、酗酒、坐牢都遠比高中學歷以下畢業的人還低.

這是在美國的情況,而非台灣,請台灣人不要訝異美國人居然也會因學歷的高低,而對未來產生不同的影响.

這個例子就在說明,千萬別拿特例當通例!(引用自投資名人竹軒常提的指數投資常識)

那位15歲就休學卻取得成功機會的人是極端例子,他個人可能極度優秀

比爾蓋茲、賈伯斯等人,也都是在美國三億多人當中脫穎而出的.

他們不只是優秀,而是要非常優秀才能突破種種限制,創造無可限量的未來,相信大部份在美國沒有讀完大學的人,後面的成就絕對沒有如此煇煌.

我認為主動投資人大多也是中了這個圈套,看了某些書籍和某些專業的人討論去上某些理財專業課程後,就以為自己會是那個超級優秀的人.


主動投資是一個智商以及修煉的競技場.



智商來說,在讀書時期如果成績不是全校前五名,或者在大學時考不到台、清、交、成級別的名校,為什麼會認為能利用自己的分析能力去擊敗巿場的對手呢? 

而以修煉來說,如果投資人可以面對大風大浪而波瀾不驚,這當然很好,但是,這種波瀾不驚到底是因為分析的能力比別人厲害所產生的勇氣? 

還是因為我只是覺得買這支股票會賺,所以死抱不放呢?

(我們總要知道這勇氣是來自於匹夫之勇還是像巴菲特那類型人物的勇氣吧)

因此就投資人來說,就算有很穩定的投資情緒,但卻無法事先用高智商判別所投資的標的是否安全,那麼勝負的關鍵就只剩運氣了.

而經由前述的內容可瞭解,用三十年的時間來看,幾乎100%的投資結果都會輸給指數.

更打擊主動投資人的一點是,高智商績效就很好嗎?

當然不是的,巿場的本質就是貪婪恐懼,就算有超高智商,沒有超高EQ,仍然會被巿場所嘲弄.

有的人一定不服氣,因為巴菲特說過,投資人IQ 130就能做好投資.(詳情請點選以下連結)


巴菲特開講:成功投資人IQ 130就好

這個門檻聽起來並不是特別高,所以又讓主動投資人燃起信心了!

但是我想請問,巴菲特的智商可能只有130嗎?

雖然我並不知道,但最有可能的結果是,他的智商肯定高到非常高,所以才能說出那麼多與投資有關的金玉良言.

還有一個問題,相同智商130的人,我們總不能用自己研究的資訊專業法人機構去比吧.

因為先天的優勢早就把這二種不同環境的人分到天和地間的距離那般的遙遠.

有沒有證據證明這種說法是正確的? 

當然有,在2019年2月11日的時候,台積電最大的股東是外資,占了77%左右,董監占6.6%左右,自營商0.6%左右,剩下15%左右才有機會是台灣散戶所有,因此我不得不說,這些外資法人,他們才真的是專業.(或者說,他們手握真正專業的資訊)

有多少在台灣高智商的人,十多年來緊緊抱住台積電不放呢?

當然還是有的,但這種人數少到是特例的程度,但千萬別拿特例當通例!

而多年來沒長期持有台積電的人,據我瞭解,在主動投資上幾乎都是輸的,因為他沒有看出台積電能長期成長的能力.

而台積電也經常扮演推動大盤指數的角色,儘管指數有漲,其它股票也不一定會漲,甚至指數漲了幾千點,而散戶持有的股票卻不漲反跌都很合理.

由於特例難尋,因此在主動投資的路上幾乎註定要輸,這也是我對於這種誤人的投資方式特別排斥的原因.



註1:

或許有的讀者會想,既然台股整個大盤受台積電的影响那麼大,那我就投資台積電不就好了嗎?(績效說不定更好,還可以省下每年被ETF業者收取的管理費.)

會這麼想的人,肯定是用後照鏡在做投資,從現在往前看,台積電過去的績效當然很美好,簡直無懈可擊!

但若讀者以身處在1995年的投資眼光來看,會發現聯電和台積電這二家公司是台灣的晶圓雙雄.

以獲利能力和股價來看,在當時的時間點,怎麼會有辦法看出這二家的實力會越差越遠?

所以在當時若做出長期持有聯電的決定,也不能說是不合理的.

但我們現在知道,聯電和過去比起來,好像一隻病貓一樣,奄奄一息.

這對於長期持有的投資人而言,簡直是一個酷刑.

未來台積電會不會也像聯電一樣失去光芒? 

我不知道,我也不願冒這個風險,所以在台股我仍然只會投資0050.


註2:

在今年一月份時,曾經和某位對債券頗有研究的網友聊到霍華.馬克斯的投資方式.

當時我提出質疑,如果他如此厲害,為何這幾年OAK的績效會如此差勁?

他提出的觀點是,橡樹因為合約的關係,只能投資債券,而債券巿場在這幾年本來績效就不好.

但是霍華.馬克斯的個人績效在債券巿場仍然是首屈一指的.

的確,我認同馬克斯在操作上的天份,但是我絕不會因此而投資OAK.

因此他本人雖然從很艱難的困境當中脫穎而出,但因沒有超過巿場平均績效,他的努力對我而言並無意義.

這個看法似乎很慘忍? 

絕對不是,投資巿場是一個只以成敗論英雄的地方,沒有那種雖敗猶榮的事,講實力多堅強是沒用的,因為它會影响到我的真實資產.

所以,雖然他所寫的投資最重要的事這本書充滿了智慧,我有買,也看完了,也不會因此而做主動投資.

我怎麼可以為了支持霍華.馬克斯而買他們公司的股票,進而得到可能遜於巿場平均報酬的結果呢?



投資人是否有辦法辨別所上的課,所讀的書,其內容是否真的具有參考價值?

投資人或許忽略了,在巴菲特的手上究竟有多少與投資相關的正規資源

如果他手上有的正確資源比你多,以他波克夏執行長的身份,他能告訴你他的投資訊息從那邊來嗎?(如果這些機密告訴投資人,就等於要陷入利益衝突了,這可是對公司的營運極為重要的資訊,怎麼可能告訴投資人)

因此,在與巴菲特相關的書籍當中,大多只能告訴投資人正確的投資關念

正確的投資方式呢? 不好意思,那是波克夏的秘密.



註1:

舉二個醫學上著名的爭議事件,一個是酸性體質,另一個是牛奶與鈣質間的關係,主要用意是要提醒投資人,任何一套你非常相信的理論,真實結果有可能錯的非常離譜.

在2018年有一則很令人震驚的新聞提到酸性體質是假理論的新聞.(詳情請點選以下連結)

「酸性體質」是假理論

暢行多年酸性體質的發起人被判罰一億多美金.

起訴他的是一名45歲的女姓罹癌患者,因聽信他的說法,放棄化療,而接受鹼性體質的療法,之後癌症繼續惡化,憤而提告.

在多年前,有不少人為了想要調整體質,因而刻意去喝蘋果醋等鹼性食品,有的人喝到食道和牙齒都出問題了.

而這個酸性體質的相關廣告擴及大街小巷,有遵照這個作法的人應該是很相信個理論的,如果最後發現居然是一場鬧劇,這要當事人情何以堪呢?


另一個消息則是,喝牛奶真能補鈣嗎?

有注重養生的人應有接觸過牛奶與鈣質的相關資訊.

某些書藉也直接指出這是一個謊言,因為我們目前身處在人類史上喝最多牛奶的時代,但卻同時也是骨質疏鬆最嚴重的時代.

書中明確表達,想用牛奶補充鈣質是不可能的,它甚至會加速鈣質流失.

由於我不是讀醫學的,所以我無法評論這資訊是否正確,但依我個人來說,由於我不喜歡喝牛奶,甚至討厭牛奶,所以從小到大幾乎都是能不喝就不喝,也不會刻意去吃鈣片或其它食品補充鈣.

而飲食上和不少美國人一樣,很喜歡喝可樂,怎麼看都是骨質疏鬆的高危險族群,但偏偏我骨度密度就是沒有問題.

或許我真的是倖存者偏差下的幸運兒.

但在醫學如此發達的現在,許多堅實的醫學理論每過幾年都會有新的爭議,那投資人又怎能確定自己所接觸的主動投資方式就一定正確呢? 

尤其是認為可以重壓一、二支標的以取得重大勝利的投資者,這絕對是瘋狂行為.

像某些公司臨時發生嚴重爆炸等事件,這怎麼可能可以由財報發現? 

如果年輕時都用這種方式投資而賺不少錢,在快退休時卻投資到突然破產的公司,而使財產一夕歸零,那怎麼辦? 

這並非不可能,多年前矽谷出現了一位創業家,據稱能一滴血驗百病,公司巿值最大高達一百億美金,想想看這是多少主動投資人投入的結果?(詳情請點選以下連結)


一滴血驗百病

這絕非是一家阿貓阿狗的公司,也有多位名人幫忙背書,不知主動投資人是否都要用績效來確認自己的投資方式準確無比?


註2:

去年到日本旅行時也聽到同團的導遊提及幾個悲傷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的主人翁是一對剛退休的夫婦,由於家裡有不動產和退休金等優勢,先生認為退休是沒有問題的.

然而,他的太太在半夜和導遊聊天時,說她因為投資已經抵押了幾棟不動產了,到現在都不敢讓先生知道,對於未來,她其實也不知該怎麼辦.


另一個故事則是,有一名團員整天魂不守舍.

導遊私底下和他聊天時才知道,原來這一名團員本身有做高槓桿的投資,內心常常感到非常的焦慮.



#個人是覺得,若因為投資而使自己人生這麼樣的不安,還不如把錢放定存就好了.


註3:

巴菲特是一個對投資人非常友善的人,他在1993年就已經開始推薦投資人去買指數型基金了.(詳情請點選以下連結)


巴菲特為何8次公開推薦指數型基金



註4:

我以前也很迷巴菲特,也有看過與他有關的報導或書籍,書中陳述了不少有用的投資觀念.

但是,他本人似乎很少提及他是用那些資訊來分析他的標的物.


他自己肯定非常瞭解,一般投資人在資訊上的取得是居於絕對弱勢的.



投資人好比開著一台普通的軍用直升機,卻面對開著F16等級以上的戰機,在自己還未偵測到敵方時,敵人早發射子彈後返航.

在這種情況下,無論駕駛的人空中纏鬥的功夫如何了得,這都是沒有意義的.



巴菲特的書藉內容似乎大多是用臆測方式來尋找巴菲特的投資方式.

也就是說,大部份的投資人,你確定你所用的分析方式真的和巴菲特一樣嗎?

如果無法確定,怎麼會認為自己在操作時也能有高績效?

更有不少課程打出巴菲特的名號,但他們有經過巴菲特授權認可過嗎? 

如果沒有,為什麼可以用這種方式開課授業?

聰明的投資人如果看到這裡,應該就會明白,花了錢去上很可能跟巴菲特評斷股巿的方法不一樣的課程,卻一心認為自己能跟巴菲特有相似的績效,這根本是緣木求魚.


以上是針對主動投資無法贏指數投資的相關批評,接下來是對於主動投資誤人一生的批評.


和現任公司的某同事詢問關於投資的話題後瞭解,儘管他目前在股票巿場輸的一蹋糊塗,但他還是無法捨棄對於主動投資的做法.

以他目前的年紀,可以繼續在公司待的時間,最長可能只有二十年,也就是說,他在這二十年內,必需累績到足以安全退休的資金.

依目前的情況來看,他的做法非常危險.

也不只是他,我發現大多數人對於人生的起、承、轉、合沒有概念.

當我們從零歲到現在共過了40年,如果沒發生意外,那麼60歲必然有到來的一天.

根據過去的經驗,60大壽那天可能會來的非常快,快到讓人誤以為那天還很遠,而毫無警戒.

忽略了在那時候的體力和企業雇用意願已經大不如前,忘記20年後公司可能隨時不再續聘.

因此..忘了自己這時最重要的事是要能安全的累積資產,而不是從特例尋找希望.

我彷彿已經看到他在60歲時不知未來要如何走下去的結果了.

關於這點,有興趣的人可以再點入以下連結瞭解.

玩股二十年,是不是搞錯了什麼?


綜合而言,我認為主動投資根本就是誤導大多數人一生的垃圾,所以我才會這麼批評它.



指數投資有多難呢? 它其實是一個超越主動投資者的智商以及修煉的競技場.


說到投資指數有多難,就是因為無論如何去驗證,它總能贏過巿場大多數人.

長期而言,機乎可以說是一個穩贏的工具,然而大多數人卻又不願去選擇投資指數,而使真正實行的人,在人群中總是異類,所以投資指數其實遠比一般人想的還要困難.

或許有一天,在台灣的庶民階層會多一個投資指數的族群吧,他們的資產明顯高於一般社會工作者,總是優閒、總是對於未來充滿希望的在談理想.

而這一群人並非是像為數不少的主動投資人所認定的笨或懶,相反的他們可能是非常聰明勤奮的.

你沒看錯!真的是聰明以及勤奮的指數投資人.

就我在指數投資社團觀查的結果,社團成員不乏是在台灣前四大的學校畢業不說,也有不少人社會地位相當不錯.

他們不只是聰明而已,還很努力.(或許就是因為如此聰明,甚至智商可能超過130,所以才選擇投資指數

如果主動投資人能瞭解做投資指數是多麼困難的事,或許就不會小看指數投資人的能力了.(特別是那些高EQ的指數投資人,能長期放著不管,他的修為絕非一般投資人能望其項背)

引用用心於不交易這本書提到過的一句經典名言:不是閒人閒不得,閒人不是等閒人

能長期待在巿場持續不動心的持有指數(如VT),真不是普通人做得到的.

也因此,當某一天去看這類人的績效,也許會發現他的成就竟是如此非凡!


結語:

指數投資非常難,簡直難如登天!

非常聰明以及高EQ才有辦法定下心來踏實累積資產.

而這個動作可以模仿,只要願意用心瞭解,在機會成本的考量下,大多數人是必需毅然決然拒絕主動投資的危險行為.

當有人向你推薦主動投資時,他若不是萬中無一的天才,就是一個自己都搞不清楚狀況的投資人

幾乎可以說,如果你要讓一個人資產縮水,甚至破產,或者是無法對抗通膨,只要向他鼓吹主動投資就夠了.

而專業經理人,他們的頭腦很清楚,知道指數有多難對付,所以才不敢拿自己的績效和指數相比,也不敢告訴投資人自己是否有拿自身的資產投資自己操作的基金

更聽聞有專業經理人建議投資人買他操作的基金,卻把自己的錢拿去投資指數;或許就是這樣,只有專業經理人買得起遊艇,而客戶卻買不起的原因.

而我做指數投資的績效,將會年年秀出,在未來不算短的時間,和主動投資人相比,預料將會贏了又贏,贏到大多數的主動投資者深刻瞭解要打贏指數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只希望主動投資人並不是在臨近退休時才覺悟)


最後引用自網路(李天豪大師)截取的資訊,如果一個人常常以為自己很厲害,通常是因為...

生活的圈子太小

出身的階層太差


挑選的對手太弱


設定的標準太低


而巴菲特則是處於主動投資的食物鏈頂端,他生活的圈子太大(波克夏總裁),出生的階層就已經不錯(父親本身從政),挑選的對手太強(來自世界各地的高手),設定的標準太高(個人不確定多高,但肯定至少是長期要贏過指數).

就是因為他已經太過清楚一般投資人有多弱勢,以及指數有多強悍,所以才會建議投資人買指數.



特別聲明:


這份文件只供參考,也不推薦做相同型式之任何操作.


個人不推薦任何人去依此份文件操作,想依此操作的人,需有獨立判斷能力,個人不作任何擔保,若發生損失或其它預期外的風險等狀況,本人概不負責.



此外,本人不保證內容的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