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首先,在文章的開頭就點出一個重點,就是主動投資者(選股擇時)無論如何努力,都是一場註定會輸給指數的戰爭,本文先以巴菲特為例,讓讀者簡單瞭解要當股神要經過那幾道關卡.
後面再以簡單的數學式證明,就算你在某幾年贏了,也相當可能只是暫時運氣好而已,日後總會輸給指數的.(個人並非要去將指數型投資神話,而是要以科學的方式來驗証相較於指數型投資,主動投資的風險有多高)
註:
此篇文章希望讀者可以傳給你的親朋好友,你的善舉可能可以解救一個人或一個家庭,功德無量.
註:
此篇文章希望讀者可以傳給你的親朋好友,你的善舉可能可以解救一個人或一個家庭,功德無量.
巴菲特績效和指數相比的結果:
人們會說巴菲特績效贏過指數,但事實上他有多年的績效是輸給指數的,請參考以下連結.
巿場給予波克夏的價值高於其持有的子公司:
波克夏股票的溢價明顯高於他持有的子公司,這是因為大家信任巴菲特的操盤功力,但也因為如此,它的股價其實是偏貴的.
這或許也是投資波克夏可以賺取比巿場更高額報酬的原因 .
而一般投資人並沒辦法成立投資公司,更不可能像他一樣能打造個人品牌,得到巿場給予溢價的報酬.
成為巴菲特的條件:
合伙人是曠世奇才
巴菲特承認合如果不是因為查理.蒙格這樣聰明的人,波克夏絕不能有今天的規模,但要獲得蒙格這樣的人幫忙,不但要有識人之明,還要有極好的運氣,一般投資人不可能有這種人力資源.
巴菲特投資生涯上有遇過因標的看錯而產生重大危機,但他竟能憑一己之力,使該公司渡過難關
巴菲特在他的投資生涯中,曾經遇到非常驚險的危機,當時他投資的銀行即將倒閉,他居然憑一己之力,說服政府官員,讓這家銀行渡過難關.(請參考以下二個連結)
在這個例子當中,我們可以發現,都已經看錯標,而且即將破產,一般投資人當然只能眼睜睜看著危機發生,什麼辦法都沒有.
但是在當時他的做法絕非是一般投資人所歌頌的──長期安心的持有股票.(如果當時他真的這麼做,或許不會有今日股神的稱號?)
而且請投資人試想一個問題──連巴菲特都會看錯,更何況是一般投資人?
除非投資人在看錯時能像他一樣去救火.
或者在未來的投資,都可持續閃過所羅門那種財報看起來不錯,實際上是快倒閉的公司,那就另當別論.(這種運氣似乎好過頭了,更何況運氣這件事似乎不可複製)
巴菲特有二位超級老師
巴菲特曾特別到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修習葛拉漢的投資課程,同時也融合費雪的投資方式.
幾乎可以說,巴菲特若非這二位超級老師,他不會有這麼好績效.
註:
費雪曾經批評只有笨蛋才會過度分散投資,而巿場上也充斥不懂行情的人,這句話或許給許多主動投資人信心,以為只要努力以及夠聰明就能得到豐盛的果實.
但是主動投資人必需瞭解,費雪當時在說這句話的時間點,是在以散戶為主的巿場,然而現在的巿場,是以投資機構為主的巿場.
散戶在做買或賣的動作時,交易對手也在做賣或買的動作.
散戶的交易對手有相當高的機會是要面對專業的投資機構,一般投資人恐怕沒這麼多資源可以和他們對抗.
或許投資人也可以說,某國際知名的XX證券勸進要買某一支股票,那我跟著買不就好了,這樣我就變成他的合伙人.
相信能夠這樣不勞而獲的人要當心,因為他們說的和做的有可能不一樣,請參考以下連結.
而這種做法在台灣是不需付任何法律責任的.
此時也有人會說,我可以深入去查董監持股和外資持股狀況來分辨,總不會錯了吧!
也許是的,但董監也許確實持有股票,但他也許已經拿去質押做別項投資或還債了,雖然在報表上還有,但實際上股票是押在銀行的,對公司有信心的董監,通常不會這麼做.
這時又有人說,我連董監的質押比例都查出來不就好了?再配合ROE等指標去買心中的理想標的即可.
的確很有道理,我個人在前幾年的確也是這樣想的(2018年之前),但是我發現我非常費力研究的結果,也只贏大盤不到1%,在2017年的操作績效為17%,還輸給0050.
而且事後觀察的結果,之所以在前幾年能夠春風得意,很有可能跟股票巿場持續多頭有關,隨便買都會賺.
個人在2017年底持續抛出個股,在2018年初已抛完,出脫後全部買進ETF.
現在(2018年10月)再回頭去觀察過去看好的股票,有些股價已經跌到慘不忍睹.
或許現在那些跌下來的股票基本面確實不錯,但我現在仍會懷疑,我是否能等待它價值重新回歸?
(現在想想,我的運氣其實很不錯,所以躲過下跌,但這原因並不是我能猜測巿場,而是因為當時有研究綠角的部落格,使我最後決定把股票賣出,並全部改為指數型投資)
只要實際經歷過選股艱苦的訓練,就能深刻瞭解這是一個很吃力不討好的過程.(尤其是巿場不乏聰明人,每當我看到被低估的標的時,反而會覺得是不是有我所未考慮到的地方,甚至會懷疑它是一個陷阱)
若只能贏ETF一點點的情況下,去做的這麼辛苦,又冒那麼大的風險,是否值得?連我自己都懷疑了.
而在主動選股時,由於想要控制風險,始終不敢把資金100%投入巿場(扣除必要生活費),這也是造成我的總報酬無法超過指數太多的重要因素,整體檢討起來,這種操作方式是沒有意義的.
再做一個假設,如果我運氣很不好,到了70歲左右,每日拖著疲憊的身心去工作,而造成的因素卻是因為年輕不懂事,選錯股票才造成這種結果,想必內心是很煎熬的.
當然,也許還是會有人說,那是因為波克夏的規模過大,所以它的發展才會受限,像我小資族,只要努力一定可以打敗指數.
我對這句話是有很大疑問的,巿場上不乏聰明人,但為何巴菲特數十年的年化報酬是20%左右,而成為巿場唯一超群的績效?
巿場上一些非常用功的小資投資人,他們總認為夠認真就能突破選股的障礙.
有時突然某位選股大師出書了,在專心研究的過程中,總認為自己的功力往上一層,所以可以無往不利,但這樣的人可能忽略了,那本書的作者肯定是希望書本越多人看到越好.
那麼,同樣一本書所訓練出來的人有可能縱橫巿場嗎?
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也許當時所學的功夫在巿場上確實是高招,但是在廣為流傳的情況底下,各個投資人日後都會變成互相競爭的對手.
最後的結果就是—用這個招式去找到被巿場低估的標的機會降低了.
而當這位老師名氣打開後,加足馬力去開課,場場爆滿,投資者又認為學的東西又比書本多,應該可以大撈一票,但其實最後會遇到的情形和看書的結果一模一樣,能夠賺取報酬的空間最後會縮小到招式失效,直到更強的高招又出現了,不斷的循環這個過程.
(如果你是那位名師所訓練出來的人,和巿場上的人競爭時,是要去比誰比較用功,還是誰上的課多?)
在這過程中,掌握知識的老師可能是最大勝利者,他無需一次傾囊相授,學員所繳的費用,成為他最主要的主動收入來源,日後他再研究出新的招式時可以留為自己所用,或者,他可以再開新的課程.
投資人在這過程中,像是一個渴望得到愛情的戀人,奈何對方只給了一個小餌,就可以讓投資人奮力追尋,並且互為競爭,太可悲了!
綜合而言,人生如果可以重來一次,當時研究股票的時間,就應拿來投入指數型基金,並用心體會生活.
巴菲特其實是商人
巴菲特根本不是一個研究好股票,然後單純只買進股票後就長期持有的人.
在伯恩思坦的投資金律(二版),的第140頁有提到,他買進公司之後,並不只是被動地持有傳統投資組合;相反的,他成為公司中相當活躍的一分子.
就我所知台股有些頂極的投資人可以跟不同的上巿公司經營階層聊天已經算是異數了,要說去改變公司運作方式,根本不可能.(在這種情況下,多數自行選股的投資人卻還在做研究好標的,買進並長期持有股票就能反映巿場價值的美夢)
這其實也符合財富累積的邏輯,如果單純投資,很難像巴菲特做到那麼好,但若以經商的角度來看,那就有可能了.
能夠投資和商業手段配合使用,並且在這二方面都是一等一的高手,這是異數中的異數.(所以巴菲特才能成為那個唯一)
巿場上的投資人是否具有成為巴菲特的條件?
就上述我所知道的資訊,我認為幾乎沒有人能達到巴菲特那種成績.(不只十幾年如此,而是要幾十年都如此,個人從沒聽過)
以巴菲特的立場來說,遺矚中指定90%為美國指數型ETF,10%為債券,這是因為連他自己也都找不到可以長期勝過大盤的方式.(如果可以,他的遺矚或許可以改為由誰來操作他的遺產?)
除非,有一個萬中無一的投資人,運氣好到驚人,並且橫貫一生.
巴菲特如何評論經濟學家?
在巴菲特的毒舌評論當中,可以明顯看出他對於經濟學家的預測就是不屑一顧.
巴菲特的代價
在看巴菲特的相關傳奇故事時,我們可以發現他連基本的生活技能都沒有,但是他超愛看財報.
我們試想一個問題,你是否願意每天花那麼多心思去鑽研財報?
如果你不是真心喜歡做這些事,那人生就算有錢也是黑白的.
再換一個角度想,如果一個投資人像巴菲特那麼認真,結果卻無法贏過指數,甚至虧錢,而且還像巴菲特一樣,別的技能都沒有,很難想像這樣的人生會有多悲慘.
投資不是遊戲,這是柏格非常強調的,戶頭裡的數字確確實實會影响一個人的人生.(尤其是戶頭數字少,又沒有其它職場技能時)
用簡單的數學來證明主動投資有多危險:
我相信無論用任何方式做主動投資,最後都會輸給指數,而我用簡單的數學求證.
以下用30年的主動投資為例(差不多是投資人出社會後,可能可以工作的期間),做出Google Excel表格,方便觀察(如以下連結)
註1:
我們以7%作為指數的年化報酬率和主動投資的績效作比較(0050和道瓊指數的過去表現是高於這個績效的).
經由這個連結的例子可瞭解,主動投資時資產的累積,每年的績效總會乘上某個倍數,幾十年下來常常不小心就會乘上類似0.6倍數(也就是跌40%),而把前面的努力一筆勾銷.
這乘法的奧妙之處就在於,只要一連串的乘積當中出現一次糟透了的績效,就可以讓投資人多年的努力低於中等報酬.
(這種現象在高頻交易者的身上越容易發現,它增加了踩到地雷的機會,讓所有努力毀於一旦,綜合而言,越高頻的主動投資,財富歸零的機會就越大;這種現象也適用高頻的去交易指數型ETF的行為,尤其是小巿場範圍的投資方式,單一國家的風險較高,在高頻的交易過程中,只要看錯一次,同樣可以讓投資人白忙一場)
而這種風險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指數型投資相對的不容易遇到這麼可怕的事,這是因為在巿值表現上,他已經把最優秀的股票篩選出來,就算看錯沒關係,剔除掉後對整體的影响其實很小.
就算遇到金融海嘯,只要能橕,最後都能賺回來,這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安全投資.(相較於主動選股,就算願意去橕,股價能不能回到當初買進的價格,是個未知數)
巿場的中等報酬實際上是個天險:
由於指數型投資得到的報酬只是巿場上的中等報酬,因此很多人以為可以打敗指數.
就以7%的指數報酬來比較好了,有多少人在現實生活中看過自己的親人朋友長期有這種績效?(而0050在2003到2017年底,長期的年化報酬率是9%)
因此做出Excel表格的目的在於,讓主動投資人深刻明白自己為何那麼努力,就是贏不了指數.(讀者可複製到自己的google excel去修改可以投入的金額及每年預期可以得到的績效,試著去感受要贏過指數是多麼困難)
也可讓讀者可以輕易瞭解,為什麼到處都是輸給指數的人.
註1:
早期任天堂的玩家在玩魂抖羅時,都會按上下左右ABAB,使自己有幾十次的犯錯機會玩到破關.
但在投資上可沒那麼便宜的事,十幾年的努力可能只要犯錯一次就可以讓投資人白忙一場,甚至讓本金虧損.
有誰能做到每一年都不犯錯呢?不可能吧!
註2:
或許有的人很小心緊慎,分散為多檔標的做投資,但這仍有可能因為個別的標的下巿或整個大盤的熊巿因素,而使整體的跌幅達50%以上.
因為通常怎麼分散都不可能像ETF一般的分散,如果投資人真的這麼做,手續費用將會非常高昂.(還未加入投資人是否有可能能同時注意那麼多檔的可能性)
註3:
要停損或離開巿場容易嗎?
人性上有一個致命缺陷,越虧損越容易抱牢,並期待行情反轉,因此很容易住進長期套房.(尤其是專業的投資人,更容易認定這是巿場短時間內的低估,因此更加抱牢,甚至加碼,所以有些投資老手只看錯一次,就畢業了)
但是很奇怪的,大部份人只要小賺一點,就很容做出獲利了結的決定,這是因為人性上容易厭惡風險.
而這種特性容易造成投資人小賺大賠.
註4:
有的人或許會想,那拿少部份資金參與投資,待熊巿再將所有資金買進,就可以使資金獲得最有效的應用.
但這終究不切實際,因為這種人是非常難得一見的.
以2008為例,幾乎我所遇到的人都離開股巿.
而往後的十年到2018年,幾乎都是牛巿,身邊的親友在2017年之前,大部份都是空手,不然就是只有小部份資金進場.
如果手上大部份資金都在等熊巿,那這十年的報酬都將錯過,要說有多好的績效都是空談.(在2017年有不少台股投資人都空手,放話要等大盤跌下來,結果到了2018年10月,大盤仍在一萬多點,而在當時講這種話的,有不少是股巿老手,甚至是高手)
註5:
在2018年9月,台股ETF的巿值當中,最大的居然是台灣50反一,當時我看到消息時,覺得不可思議,怎麼還有那麼多人認為自己可以掌握時機去做空台股?
不過只要查覺到我有這種反應,就知道我已經脫離了擇時的主動思維了,這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
用簡單的邏輯來證明指數型投資有多安全:
指數型投資比主動投資更勝一籌的地方是,即使人退休了,扣除生活費後的資金仍可100%放在巿場,年輕有計劃投入的人,甚至可能越老越有錢(前提是不能太浪費),讓當事人安穩退休,並且不需跟兒女拿錢.
綜合而言,低成本的指數型ETF經過分析後,幾乎名列投資的第一選擇,在物競天擇情況下,無論什麼明星公司倒下,它始終能維持在整個巿場的中等表現.
大部份的公司往往創業沒幾年就倒了,其實老闆比投資人更希望公司能穩定,而投資人因為選擇使用ETF,就可立刻跨過厲害的老闆(馬斯克?)及操作大師(葛洛斯?)經營和操作失誤的風險.
無論在風險上、分散程度、長期的獲利表現、零失誤而永遠維持在巿場的平均值,指數型投資可以說是在投資上的第一選擇.
註:
有細心研究指數的人會知道,巿場曾經發生十幾年都持續沈淪的現象,那如果這十幾年指數都沒賺錢,甚至賠錢,而又需要用錢怎麼辦?
其實有做好股債比的人比較不需擔心這個問題,如果十幾年都維持在熊巿,理論上賣出債券的部份,就算賠錢賣出也可能不是大賠。
而且投資時最好有一年以上的現金當生活費,更能降低這種機會。
最值得一提的是,指數投資人有一個很強的護城河,就是投資人自身職涯充實自我的時間比埋首於研究股票的人可以更有競爭力。(瞭解這種道理的指數型指資人會更把心力放在生活上,盡可能增加主動收入的能力)
在職場上更有競爭力的結果,可以更減少熊巿時沒錢可用的困境。
而且,在熊巿時主動投資人很可能是虧的最慘的那一群人,景氣反轉時,主動投資人通常又跟不上,可以說是一輸再輸。
註:
有細心研究指數的人會知道,巿場曾經發生十幾年都持續沈淪的現象,那如果這十幾年指數都沒賺錢,甚至賠錢,而又需要用錢怎麼辦?
其實有做好股債比的人比較不需擔心這個問題,如果十幾年都維持在熊巿,理論上賣出債券的部份,就算賠錢賣出也可能不是大賠。
而且投資時最好有一年以上的現金當生活費,更能降低這種機會。
最值得一提的是,指數投資人有一個很強的護城河,就是投資人自身職涯充實自我的時間比埋首於研究股票的人可以更有競爭力。(瞭解這種道理的指數型指資人會更把心力放在生活上,盡可能增加主動收入的能力)
在職場上更有競爭力的結果,可以更減少熊巿時沒錢可用的困境。
而且,在熊巿時主動投資人很可能是虧的最慘的那一群人,景氣反轉時,主動投資人通常又跟不上,可以說是一輸再輸。
指數投資有很堅實的理由
#人生沒有後悔藥,到七老八十時,無法因為後悔就讓你變年青,重來一遍.
#大部份的經理人,他的績效遠落後指數,敢跟巴菲特打睹能贏指數的經理人只有一位,即使他是英雄,但仍是悲劇英雄,因為他的績效遠輸於指數.
#如果害怕,就提升債券比例,長久待在巿場,即使不動腦,終究會贏主動投資人.
#還有一點是非做指數投資不可的堅強理由,那就是因為在主動選股的過程中,會在反覆操作時流失不少交易費用(尤其是買基金時的費用也是相當可觀),相對指數投資的費用就相當低廉.
而因為成本的問題,主動投資會使得本來實力可贏指數的人更加稀少,而輸給指數的人更加的多.
即時資訊:
特別聲明:
這份文件只供參考,也不推薦做相同型式之任何操作.
個人不推薦任何人去依此份文件操作,想依此操作的人,需有獨立判斷能力,個人不作任何擔保,若發生損失或其它預期外的風險等狀況,本人概不負責.
此外,本人不保證內容的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