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遇到的詐騙案例分享.

關於金融詐騙分享一個案例:

曾有一位網友分享他2018年年初遇到一個業務在推香港的保單

不過好險他最後並沒有要買.

突然猛得想起,該不會又來了!?

因為個人十幾年前有遇到過類似的案例.

不幸的是….我跳入坑了 所以賠了不少錢.

那家公司的經營手法就是"騙到錢就跑",他們在幾年前公司就撤出台灣了,撤出之前都沒通知客戶.

被騙的大都是收入比較高的人,一般收入的人他們也不屑騙,我則是在血汗公司拚命上班繳費.

他們利用政府不會去保護境外投資者的特性,成功的讓所有客戶求償無門,連人都找不到.

客戶要解約還是做什麼事都要自己獨立和香港的公司面對.

現在那位網友遇到的搞不好只是改了名字的台灣分公司.

對於美股的投資者,如果遇到推銷境外產品的業務,給你們的建議就是

立刻說NO!

相信讀者或許會有疑惑,香港也是國際金融中心,當然會有好產品.

這句話是正確的, 但是是否有辦法分辨產品的好壞是最關鍵的問題.

通常不良業務介紹的產品大多有幾個特性:

1.      綁約很久,所以緊急需要資金可能會有問題.
2.      提前解約會損失極大.
3.      公司有權隨時去更改利率.
4.      投資產品可能內扣費用極大(當然他不會告訴你),而且閉鎖期內的資金在好幾年內不能領.(計算下來能領時已被扣光光)

用這幾招就能玩死客戶了.
而且在某一種程度上,法律上是能保護他們的詐欺行為,消費者不見得申訴有用.

買美股的人其實是沒必要冒這種風險的,因為美股當中就有固定收益的產品,利息也不見得會比業務所講的低.

重點就在於買的人是否有辦法研究出標的是否安全了,如果研究不出來,那很可能介紹你去香港買產品的人,他把標的拿給你看,也是研究不出來.

在這種情況下,還不如買BND,而且不用綁約,無提前解約的風險.


"投資朋友千萬要切記!香港有的產品,美股中當然也會有,如果分辨不出好壞,那還不如買BND."


後記:

而後又發生一些讓我難以接受的事情.

台灣仲介公司的業務由於有我全部的資料,後來讓我發現他有偽造文書去做一些不當業務的交涉(這是因為我和香港保險公司比對資訊後的結果發現的).

後來將證據提出後,結果香港的保險公司卻讓它不了了之.


再來就是,我退了保單後是虧損的,原因是該保險公司在我投保五年後將利率降低,卻沒向我做任何告知動作.

而事實上,在剛開始約定利率的算法是,我只要繳十年,就可拿回比投入本金更多的錢,而後逐年還可以有不錯的利息產生.

在十年後和香港聯絡的結果,卻發現我保單的價值遠低於當初在表格上所呈現的價值。

在溝通後才知該保險公司的利率早就調降.

但是因為簽約的條文有寫明,該公司有更改利率的權力

後來我跟香港金融監理單位表達抗議,結果法律是保護他們的.

好的,或許是我本來就應該看好法條才能簽.

但是在以儲蓄為名的保單,為何可以讓利息說降就降?

如果我想要不虧錢,只能續繳。

但續繳的話,他有權再繼續降利息,這對我而言是非常折磨的,因為虧損的金額不小。

但若不解約,我可以確定那剩餘的錢就不能投資指數了,還要面對不確定的利息。

最後我毅然決然決定在忍受虧損的情況下解約,因為我並不知要在這種碟對碟的狀態下橕多久。

整件事在法律上看起來我錯是錯在忽略法條的問題.

但若以整個問題的始末來看,是我從頭到尾根本就不該去接受境外自己都看不懂的保單,也不該相信業務說該保單能給我不錯的未來。

以前在FB曾看過有一個業務在大力批評客戶之所以權益受損是客戶自己不看清楚的,因此賠償的爭議都是客戶的錯.

對於這種說法,我完全不能接受。

大部份的人時間寶貴,大部份的人也考不上高普考。

如果要把在保單上所有的法條看完,業務要不要問自己,你自己真的都看的懂嗎?

再來就是,如果保險公司真的這麼光明正大,為何絕口不談年化報酬率,也不敢把容易忽略法條拿出來談

說到底,客戶在看不懂的情況下,不就是因為相信業務員才買的嗎? 

不就是因為業務只呈現好的一面,而隱藏不好的一面才做的了業績嗎?

(不然業務可以在招覽生意時直接說年化報酬率幾趴看看啊)

這難道不是許多年薪百萬業務的業績來源嗎?

專做這種事的業務,請摸摸你的良心吧!




特別聲明:

這份文件只供參考,也不推薦做相同型式之任何操作.

個人不推薦任何人去依此份文件操作,想依此操作的人,需有獨立判斷能力,個人不作任何擔保,若發生損失或其它預期外的風險等狀況,本人概不負責.


此外,本人不保證內容的正確性.